
10月3日晚,音樂劇《青春之歌》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震撼公演,這部被“大戲看北京”力薦,籌備近三年精細打磨的音樂劇作品,終于在國慶檔與觀眾見面。公演當天,各地慕名而來的劇迷和觀眾用愛意與掌聲點燃了整個劇場。

劇中,主人公林道靜在盧嘉川的信仰之路、余永澤的利己之途、胡夢安的名利之道間抉擇,譜寫“成長史詩”,F場更特意為原著作者楊沫先生預留席位,以音樂劇形式重現經典,致敬其文學匠心。易科配合北京天韻星光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為該劇提供了全套的沉浸式擴聲系統(tǒng)解決方案,精準傳遞唱腔情感與配樂層次,為觀眾打造沉浸式聽覺體驗,深刻感受《青春之歌》的藝術魅力與精神內核。



音樂劇《青春之歌》主擴系統(tǒng)采用五組揚聲器組合配置,分別使用到EAW ANNA和易科自主研發(fā)的ezacoustics藝科聲SLV系列揚聲器,精準匹配大劇場聲場需求。

其中左右聲道采用每組6只的EAW ANNA自適應揚聲器系統(tǒng),落地擺放在大劇場臺口兩側,憑借其自適應調節(jié)優(yōu)勢,為一層觀眾席構建出聲壓均勻、音色統(tǒng)一的聲場覆蓋;同時搭配 EAW SBX218雙18寸超低音揚聲器,釋放極具沖擊力的低頻能量,強化現場聽覺張力。

左中、中、右中三聲道則采用ezacoustics SLV15N與SLV30N固定曲率揚聲器組合陣列。為兼顧二層觀眾席的聲場覆蓋需求,易科團隊通過 EASE Focus 軟件對劇場空間進行三維建模與揚聲器覆蓋仿真,精準計算出固定曲率揚聲器的組合方式,以及陣列的垂直姿態(tài)與水平轉角,最終滿足劇場內大部分觀眾席的均勻聲場覆蓋,保障不同區(qū)域觀眾都能獲得一致的高品質聽覺體驗。

此外,考慮到二層觀眾無法收聽到一樓左右主擴揚聲器聲音,為滿足二層觀眾席的聲場覆蓋,舞臺上方還額外吊掛了兩組EAW KF210 二分頻線陣列揚聲器(每組6只),負責為二層觀眾提供補聲。這兩組補聲揚聲器的信號取自沉浸聲服務器的空間化揚聲器信號,按比例分配地面左右及環(huán)繞揚聲器信號,確保二層的觀眾能夠毫無缺失的聽到所有的聲音信息。

針對一層觀眾席側面眺臺下區(qū)域,因眺臺遮擋無法接收中間三組揚聲器信號,所以在眺臺底部額外吊掛4只ezacoustics IMC6T同軸揚聲器補聲,彌補中置及左中、右中揚聲器聲音信息。

舞臺前沿的補聲系統(tǒng)采用EAW MKC60同軸揚聲器,這款揚聲器體積小巧,音色極佳,具有較寬的覆蓋角,在不影響視覺效果的前提下,能夠為前排觀眾提供清晰且無失真的補聲能量。

此次沉浸聲系統(tǒng)的環(huán)繞揚聲器,由大劇場側面與后面固定安裝的12只揚聲器協(xié)同構成。系統(tǒng)核心采用荷蘭Astro Spatial Audio沉浸聲處理引擎,保障沉浸效果落地。

在音樂劇合成后期,音響設計團隊先在國測劇院建模,完成音樂、音效素材初步合成,當整個系統(tǒng)完整遷移到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后,通過對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的空間建模,既可快速實現節(jié)目的遷移,所有在合成階段完成的靜態(tài)聲源定位和動態(tài)聲源運動軌跡,均能被精確還原。
為實現主要角色舞臺運動時聲畫定位統(tǒng)一,Astro Spatial Audio系統(tǒng)與外部追蹤系統(tǒng)深度配合。該追蹤系統(tǒng)精度捕捉演員的坐標信息,再將坐標信息發(fā)送給沉浸聲引擎,對聲音位置進行實時渲染和調整。這一過程確保了觀眾在視覺和聽覺上獲得高度統(tǒng)一的體驗,讓音樂劇的聲音效果更加豐富多彩和真實。

“這次演出設計用到的揚聲器數量很多,部署較為復雜,而選用的揚聲器系統(tǒng),不僅能夠快速安裝,還能實現快速的覆蓋調整,因此調試過程省心了不少。這套系統(tǒng)音色豐滿細膩,能精準傳遞音樂劇中人聲的情感表達,樂隊的現場演繹也能層次分明的表現出來,為沉浸聲效果打好了基礎。
而Astro Spatial Audio沉浸聲系統(tǒng)服務器,幫助我們在劇中實現聲源的精準定位,樂隊的寬度和厚度呈現出較好的質感,音效方面無論是靜態(tài)聲源還是動態(tài)軌跡都能清晰還原,結合追蹤系統(tǒng),演員在舞臺上運動實現了聲畫統(tǒng)一的需求;系統(tǒng)設定靈活便捷,支持快速完成場地遷移與參數調整,完全契合當下沉浸式音頻的主流設計理念,為音樂劇的聽覺呈現提供強力支撐!

不論身處怎樣的年代,青春的選擇都會是一生的伴隨。當晚的演出,不僅是舞臺上的光影敘事,更是一場與臺下觀眾關于理想、信仰與自我的深沉對話。易科專業(yè)音頻解決方案確保了每個音符與臺詞都能精準觸動觀眾,讓林道靜的追尋與彷徨直抵人心。這場視聽盛宴,旨在為每一位思考“何以青春”的觀眾,獻上一份深刻的情感共鳴與時代回響。
制作單位:北京天韻星光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音響顧問:馬昕
音響總設計:李勇軍
項目總監(jiān):宋寶國
音響師:鞏安琪、王鳴白、潘偉康
音響技術:胡建初、劉鐘明、張曉松、劉建杰、李京龍、陳雨琦、趙予豐、杜政霖、高之茵
沉浸聲技術:冀翔、楊照、劉東昊
追蹤技術:邢雷雨